星象命盘网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风水理论_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时间 : 2025-09-10   | 最后更新:2025-09-10 作者:星象命盘网

风水理论,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传统文化中的科字知识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大道致简"的一贯认知,是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典范,和自然科学理论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在于从唯物的视角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独特的自然科学文化,现代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尽管付出百倍的努力,至今也没能回答自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而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己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包函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但并不被现在科学界所认知。

文化离开了科学,所谓的文化也就没了根,就会偏离了科学方向,这是一种虚脱文化,虚脱文化严重脱离了自然现实,最典型的虚脱文化莫过于神创论、精英论,虚脱文化给人类科学带来了的错误指向和科学思想的混乱,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闪容,是四项基本原则,即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和以和为贵”。

天人合一是一条更高的道德准则,而非一个科学命题或宗教的教条,这种理论性天人关系,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可能有一种密切的关系。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高的道德,也是一种根本和思维态度和方式,是道德的践履与思维态度、方式的统一,根据朱子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人类活动及其关系为观察,研究自然科学文化,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是观察天地万物,利用圭表测量日影记时开始的,在测日影记时过程中,得出了一个数学定理《勾股定理》,其实勾股定理就包含了哲学、物理和工具技朮,勾三、股四、弦五是对直角三角形物理关系的哲学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古神话传说,特别是对龙卷风的 *** 力的恐惧感,编织了各种神话,这是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龙卷风事件成为合法性的神话包装。把自己称之为“真龙天子",这就是历史文化中的三皇五帝传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与女娲的交尾图就是龙卷风的形象图。

中国传统文化是从火、风、云、水等自然力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比如象龙卷风就是一种自然天象,龙卷风出现的地方就会降雨和冰雹等,这就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在龙卷风里可以互相转化,这种现象就是大自然固体物质产生物理过程和物理机制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规律,一个文化符号“太极图",太极图指出了宇宙不变的变化方式,太极图是古往今来最简单,最经济和谐的宇宙模型。它具有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的 *** 性、简约性、准确性、唯一性和科学性,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大道致简”的一贯认知, *** 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以为,《易经》是打开宇宙奥秘的把钥匙。

中医学有一整套的阴阳五行学说基础?

中医的阴阳五行概念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易经》,虽然中国风水学、算命学中也有阴阳概念,并且都是起源于《易经》,但后者的阴阳概念已脱离了《易经》学的唯物主义范畴,演化成为唯心主义,与前者的阴阳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常常把两者划上等号,把中医说成是神学,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与中医不同的是,西医起源于人体生物解剖学、化学与物理学,具有紧扣内部特征的、非常明确的、具体化的病理学概念。

总体上来说,中、西医都可以通过现代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实现相互统一,但中、西医又各具优势与缺陷,相互补充与完善,才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面先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说起:

一、中医的《易经》基础,是与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相通的古老哲学

什么叫“易经"?“易"就是"变化”,延伸为"事物变化规律”,"经"就是“概括性总结",二字联解则为"事物变化规律的概括性总结”,用现代分科术语来表达就叫作”哲学”,即人类世界观。

《易经》相传产生于伏義年代,当时科学并不发达,它是由人们对天、地、人关系的感性认识所形成的世界观,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易经》认为: “天地生万物,万物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极是指阴、阳两极,在本质上是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息息相通,甚至可以说最早建立唯物主义哲学的人是中国人,而不是马克思!

四象是指“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的盛、弱对比类型,少阳与太阴对应,太阳与少阴对应。

八卦是指以“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组成八种形式,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

*** 等人常把《易经》与中医理论说成"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科学,科学强调逻辑与实证,《易经》与中医只有结论,没有逻辑与实证"。实际上,方丹子犯了混淆概念的低级错误,文化=科学技术+传统习惯!归纳与演绎是论证的两种逻辑形式,不是论证必需同时具备的逻辑形式!《易经》就是源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归纳理论!限于当时简陋的文载条件而省除了归纳过程,凡是悟性甚高之人,皆可领悟它隐藏的归纳,而中医理论正是由《易经》演绎,由无数实例反复验证的理论!

二、牵强附会的唯心主义算命学、风水学与处世哲学,它们的阴阳既念背离了《易经》,与中医的阴阳概念有本质区别,需要摒弃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但后来用于占卜,由于易经仅仅是一种哲学,只有抽象的定性、定向分析功能,没有定时、定量分析功能,因而用于占卜算命与推算地理风水等,便陷入了荒唐的唯心主义泥潭!它们的阴阳概念与《易经》及中医中的阴阳概念有着本质区别。

虽然曾仕强先生在解说《易经》方面是有较深造旨的专家,但是在把《易经》应用到现代社会与人生规则的分析方面,他显得漫不经心、过份随意,他也常说他作演讲是不带稿件的,习惯于即兴演说,这导致他的很多结合实际的《易经》讲解,同样背离了《易经》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理论,也脱离了实际,经不起逻辑推敲,变得有些滑稽可笑。但是,曾仕强在《易经》应用上的歪曲,不能成为否定《易经》及其在中医应用正确性的理由!

三、《易经》是具有广泛现实指导意义的哲学,中医的阴阳平衡等概念继承了《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五行"理论也是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在人体五脏关系上的表达形式

尽管《易经》是源于感性认识的哲学,但由于它与居于现代科学认识所形成的唯物主义哲学不谋而合,因而也可以认为它是具有较高科学性的哲学。现代人对待《易经》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继承与发展,同时摒弃后人牵强附会演生出来的唯心主义算命学、风水学与处世哲学。

《易经》作为一种哲学,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科技研究均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中医理论的阴、阳、虚、寒、热等概念均起源于《易经》的阴阳相生相克理论,是《易经》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在人体病理关系上的进一步细化;中医的"五行"理论,则是把心、肝、肾、肺、脾五脏关系,运用《易经》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哲学概念所作的进一步演化,没有任何唯心主义的神学迷信色彩,如下图所示:

下面举一例以证实《易经》与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举例〕,复旦大学医学教授汤钊猷认为癌症是全身性生理失调所致的慢性疾病,切忌急速强攻,癌切手术后,不宜用放射疗与化学疗,应用干扰素调理,加每天做20至30分钟适当运动,过少与过多的运动都不宜,多作脑力活动,饮食以素食为主,少吃肉,多吃水果与适量维生素B1(防便秘)及丹参片(防高龄者血梗缺氧)。尽管汤教授是中、西药同用,但他治疗的基本 *** 来源于中医的“扶正固本”与“调节整体阴阳平衡"的理念,治疗效果比西医的局部强攻治疗理念强胜万倍,80%以上患者均治瘉,他本人也在十几年前患过癌症,但现在仍很健康。而西医在癌切手术之后,针对患癌区域的器官与组织采用放射疗法与化学疗法,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与更严重的生理混乱,多数病人在1至3个月内即死亡,或癌症反复发作,能活过5年者不足10%!

我们还可以从《易经》在中医以外其它领域中的关系表达与应用中反过来理解《易经》与中医理论的辩证哲学的正确性,比如,现代微观物理的正、负电荷粒子的相引相斥是万物阴、阳关系的反映;人类尚未完全揭示的宇宙起源与演化,也应脱离不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生活方面,《易经》告诉你"亢龙有悔"等处世哲学,它与现代哲学中的“物极必反"是相同含义,其意是指当人的地位或事业发展至接近顶峰时,将面临更大的危险,需夹着尾巴谨慎做人,不对么?韩信因对刘邦说"你仅能带十万兵,吾则多多益善"之言而招来杀身之祸,这不正是"亢龙有悔"的更好例证吗?

四、中医不仅象西医一样,可以与现代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相互统一,而且具有西医所不具备的哲学辨证概括性,中医必将成为现代医学最灿烂的一个分支

在把西医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接受哲学的教育或天生的哲学逻辑思维较差,很难理解表象与内部的逻辑关系,也理解不了理论源于实践的科学发展规律,把中医以问、视、闻与打脉等方式了解人的外表病症特征,进而判断五腑六脏状态的诊断方式,仅仅视为一种经验行为,而不是无数人历经无数实践而形成的由表及里的特殊理论,没有把中医中的阴、阳、虚、寒、热、火等一系列概念与现代人体的生理生化概念联系起来,因而错误地认为中医不科学,加上某些庸医误诊与脱离实际的吹虚,以及自身发展不完善等原因的推波助澜,使人们对中医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扩大化,于是不知不觉地站到了全面否决中医科学性与优势的立场。

实际上所谓的“双盲实验",只能证明中、西医诊断各自存在某些优势与缺陷,但不能否决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缺陷。

风水理论_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局限性在于缺少对内部生理与结构的准确了解,有可能因个人经验欠缺与中医发展尚未完善等原因而发生某些误诊,与西医仪器诊断相结合即可克服中医的缺陷,但中医比西医更能从总体哲学辩证的角度把握病情与治疗。

西医诊断的缺陷在于在它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判断内部某些生理、生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与整体外表化病症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恰恰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中西医诊断相互取长补短,才是人类医学的根本出路!

〔举例〕,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从临床有效的 *** 抗哮喘治疗 *** 出发,发现 *** 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后,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功能,并提高金属硫蛋白-2 (MT-2)蛋白含量。他们通过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后证明,该蛋白在哮喘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还发现、并验证Transgelin-2蛋白也是支气管哮喘新靶标。这解决了常规西药疗法主要用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不仅产生多种副作用,还很容易出现耐药、无法缓解症状等问题,同时也是中医针灸学可以与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相互沟通的有力证据!

中医需要做的事情,既不是抛弃中医,也不是以中医为圈子而固步自封,而是需要加速与现代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之间的沟通、修正与统一,只要做到了这些,它必定可以成为现代医学中最灿烂的一个医学分支!

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理论基石是?

是《易经》。而不是别的作品。

科学家应该如何面对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和五行,不能相提并论。

“阴阳”、是客观存在,阴阳平衡与否,是决定事物能否正常存在的自然法则。

讲阴阳,就是讲道理。根据阴阳是否平衡,来分析问题,根据能否把握阴阳平衡,来设计方案 , 就是从讲道理出发。

阴阳、代表大到自然宇宙,小到每一件具体事物也包括人体的,正反两个方面。

一切事物,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面对不面对,它都客观的存在相互对应的正反两个方面。

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够平稳的在空中飞行,就是因为飞机能利用控制气流的速度与方向,把握自身向上的浮力与地心对它向下的吸引力之间的平衡,借助于自身创造出来的向上的浮力与向下的吸引力之间保持平衡的条件,平稳飞行的。向上为阳,下为阴。(关于阴阳,本人另有具体专门儿的论述)。

“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属性,就不像阴阳那么讲道理了。换句话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本书,也没有一个人真正的从道理上把五行给阐述明白过。

虽然,有人(五行说,到底是谁创编的,没有人说明白) 给五行按上了,木、火、土、金、水,这种所谓的五个属性。但是,把五行套用在自然的万事万物包括人体上,用五行之间的关系,解释大自然与人体,都是生搬硬套,在很多的方面儿,不但解释不通,而且也讲不出道理。

任何事物内部,都客观的存在着阴阳对应或对立的,也就是人们用阴阳来形容的两个(方)面,是万事万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与生存法则决定的。

五行,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很多的事物,包括人体,用五行解释,都不是讲道理,都是生搬硬套。

风水理论_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例如:在自然界(地球上),南北极没有夏季,地球的赤道没有冬季,就算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一年有四季之分。但是五行跟四季套不上,所以,为了生搬硬套的把五行安在春夏秋冬这四季上,硬是给夏天砍成了两半,弄出了一个,(短)夏和一个,长夏,这么一来,一年四季就变成五季了吗,变成五季,五行不就能套上了吗。

这么一变动,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不就“顺理”成章了吗?只不过顺的是,那个五行规定的理,成的是,那个五行生搬硬套的章。

那么请问,是不也要把南北极分成春冬,夏冬,长夏冬,秋冬,冬冬这样五个季节呀!再把地球的赤道分成,春夏、夏夏、长夏夏、秋夏、冬夏这样五个季节呀!不然的话,五行怎么往上安呢?

(上面关于五行说的这些话,不是攻击五行,因为有些话本人不真说的话, 本人就讲不出道理了。本人要想说明的就是 ,用五行解释事物太牵强了, 有很多 就是生搬硬套 没有道理可讲)

再如:人体上,也不光是有五脏六腑啊,还有皮肤、骨骼、肌肉、大脑,小脑,眼睛,等很多的组织与器官呢,还有12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遍布于全身的,贯通整个人体的络脉。而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身体方方面面都是相通的。都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本人承认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影响非常大。(看明白了,本人所说的是相互影响) 。但是本人不认可,生搬硬套的给肝,心,脾,肺,肾;胆,小,胃,大,膀,安上,木,火,土,金,水,的属性,更不认可给五脏六腑生搬硬套规定的相互之间的生克顺序。

用五行,硬性的规定五脏六腑的生克影响顺序, 不但不利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 ,框架性的约束与限制了人们对疾病的分析范围与方向,而且,只要束缚与限制了医者,在为患者进行诊断疾病的应有发挥,就会对做出正确的诊断造成不利,而不能对疾病做出应有正确诊断,这就等于限制与束缚了正确的治疗 。

(关于本人对五行的看法 ,本人另有具体的专门阐述)。

道德经为什么是人类的圣典?

《道德经》亦称《道德真经》,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又名重耳,后人尊称其为太上老君。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我国道教的创始人。

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虽然不过八十一章,寥寥五千余言,但却涵盖了很多妙义,蕴含了无数法则,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宇宙人生事理的所以然,统统囊括其中,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

两千多年来,历史上无数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都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道德经》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齐国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专门研究《道德经》。他们将《道德经》与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按照《道德经》的思想来塑造黄帝的形象,史称黄老学派。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道家、道教的经典名著,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对大至治国理政、小至处事为人都具有借鉴作用。《道德经》流传 *** 0多年,孕育了无数圣贤明哲。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安邦的名言,军事家把它当作战略指南,史学家把它当作先秦文化集锦,风水学家把它当作揭示天机的秘诀,养生修道者把它当成益寿延年的宝典,平头百姓把它视为至高无限的绝学,更是敬畏有加。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更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规律等多重含义。《道德经》之一个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核心是“道”。“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道”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内在力量,万物的一生一灭都遵循“道”的运动规律。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坛盛行田园诗、山水诗。他们将纯洁的自然与混浊的社会对立起来,在文学作品中热情赞扬返朴归真的生活。诗人陶渊明称自己辞官隐居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流连于田园山水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还根据《道德经》“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民风纯朴的“乌托邦”。

《道德经》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的论述则分别寄寓了音乐和绘画的更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终了时候的感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道德经》关于有无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有着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出“师法自然”的理念,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设亭,临水为榭,僻静处造馆等等,无不是人工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这些园林建筑,使人们虽然置身于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别有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和灵感。

《道德经》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比较 *** 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总原则,包含事物发展规律的“无”和事物运动规律的“有”两个方面。《道德经》通过当时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看到了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道德经》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四十章)的命题,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从对立统一的范畴加以说明。《道德经》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之一次以逻辑推理的 *** 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在 *** 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是老子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不愧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认为: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而天地也受大自然(天道)的驱使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同“天道”比较起来,是很渺小的;反过来,人同天地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因此,人应服从自然规律,同自然和谐统一。显然这是属唯物主义范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的辩证法。

《道德经》的辩证法,初步接触到了事物量的积累可引起质变的观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依据《道德经》的理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尽管《道德经》对立转化思想还缺乏对立和转化的条件,但毕竟向人类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道德经》提出用旁静观 *** 来认识事物的规律,概括为“涤除玄览”四个字。“涤除”,就是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干净,使其没有任何杂念及外界事物的映象;“玄览”就是用思想而不是用感官去览,通过意识去体验那种奇妙的事物本性。这种 *** 可以启迪人们透过事物的外表而洞察事物内质,排除事物现象而把握事物本性,将人类的思维引向深层,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道德经》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二千多年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宏观发展的科学轨迹来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易学、道学和儒学为主要线索。如果易学提出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的模式,是探讨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而《道德经》则倡导“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主”作为群众的领袖,群众自然拥护的领袖,崇尚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那么,儒学讲臣道,即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中关于君道的内容很明显受道家的影响。

《道德经》是一座优秀的辩证法的思想宝库。其中有不少出色的法则和命题。由老子奠定的道家思想及学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着非常出色的地位,亦有极其深刻的影响。《道德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名著,也是同时期罕见的世界名著。《道德经》认为世界是有机的和动态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所有事件与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终极存在(道)的不同方面的表现,这不仅是东方世界观的本质,也是由现代物理学产生的世界观的基本要素。

《道德经》以自然为更高准则,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把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看作纯循自然规律,并无人格化的神存在。人对自然只能任(服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道德经》中“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六十章)。这是以道去否定鬼神的存在和作用。体道怀德的圣人能用“道”制天下,鬼神将毫无作用。与此相应的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回避事鬼神,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对鬼神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巫鬼盛行的时代是非常勇敢的。老子和孔子对鬼神所持的这种态度,对中华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过神权统治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杰出哲学家的作用功不可没,值得称道和赞扬。

春秋时期,科学还比较落后,整个社会处于愚昧之中,人们对神的敬畏渗透到各个领域。《道德经》是中国之一个以理论性的形式来宣传无神论,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为”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学说,之一次提出以自然之天代替有意志的人格神之天,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道德经》认为,天只是与地相对应的空间,它是物质的,天地是没有意志的;事物的发生、变化是由道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上帝决定的。《道德经》的“原始混成说”,不仅在宇宙原始状态的构想和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原始星云说”颇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否定“上帝创世说”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认为统治者应当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认为有这样的统治者,天下的人民就会象小河归顺大海一样归顺他。《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有三分之一的章节提到了“民”和“百姓”。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应永远成为百姓意志和愿望的代表者,在言辞上对人民表示谦虚,在行动上把自己放在人民的身后。《道德经》这些思想理论,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其吻合。

《道德经》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但不反对自卫战争。他奉劝统治者,不能凭一时恼怒而兴兵作战,为实现统治者的贪欲和野心,发动不道的侵略战争,不道的人会早死,战争的结果,慈者必胜,哀者必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三十一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六十九章)。《道德经》认为,指挥员要善于“激怒”,随时点燃士兵的心头之火,保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道德经》中这种“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思想,在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仍然值得各国 *** 借鉴和学习。

《道德经》主张的不是无私和禁欲,而是“少私寡欲”,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和“寡欲”。《道德经》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认为一个人内心要知足知止,过分求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持长久;贪心不足.结果身败名裂。《道德经》中这种“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道德经》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二章),所以人亦当自谦,与人不争,甘愿居后,甘愿处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道德经》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好象江海处在百川的下游,百川都流归于江海。《道德经》认为,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法自然,就应容人容物。谦退是会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自己。《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认为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倚。事实上,古今中外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身退确实有一定道理,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奉劝人们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结果可以保全天年;贪慕权位利禄,得寸进尺,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门各派,大都受过《道德经》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道德经》的思想里面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道德经》的天地观,经过庄子的发挥,发展而为庄子哲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道德经》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于西汉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统治之术;《道德经》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由《道德经》的名相论,成就了公孙龙的辩学;《道德经》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道德经》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就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中华武术、内家武功等也无不从《道德经》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 0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无不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至于后代名人的功成身退和一般人所警戒的知足知止,亦源于《道德经》的思想观念。

上篇办公室女性招桃花运风水布局 用了桃花运简直不要太好 女人最佳风水属相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9月
10
农历 七月十九
乙巳年【蛇年】
乙酉月 壬午日

最新更新

家种姜风水好吗

武当山真武灵签

办公室花卉摆放风水 小小的一盆花也有讲究

请风水师看房子的视频

八字金水旺

钟表摆放风水客厅挂钟十大忌讳须知

论八字算命

紫薇斗数水宫

黄道算命,万年历算命准吗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